周 鑫
2020年7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标志着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婚姻、继承、隐私、住房……民法典标注着每个人一生的权利。如今,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正向14亿中国人民翻启书页。
一、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我国从1954年开始,曾四次编纂民法典,但因多种原因没有取得最终成果。
1979年,我国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当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刚刚起步,社会经济关系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若立即出台庞大的法典,日后必然会频繁修改,不利于法律的稳定。于是,立法者转变思路,采取“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立法路径,待各民事单行法齐备后,再行编纂民法典。在这种立法思路指引之下,民法通则、继承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陆续面世。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于成熟和稳定,人民群众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权利需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民法典编纂规划是“两步走”,即先总则、后分则。2017年民法总则颁布,2020年各分编编纂完成。民法典的通过“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通过法典,实现法治;法律人的法典梦与法治梦,是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
二、民法典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以上用六个分句,精要地概括了民法典七编的内容。
民法典七编,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总则编,是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形成的有关民事权利的共通性规定。第二板块各种民事权利,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共五编,对主体所能享有的民事权利进行了详尽规定。第三板块侵权责任编,规定的是民事权利受侵害后的法律救济。可见,民法典沿着“权利通则—各种权利-权利救济”的逻辑展开,权利是民法典的轴心。所以说,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三、民法典的伟大意义
(一)民法典的标志意义
王晨副委员长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中提到:“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比较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好的观察视角。
《法国民法典》1804年颁布,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该法典一扫法国的封建制度,确认和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开启了法国的近代化道路。
《德国民法典》1896年颁布,当时德国统一不久,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典为民族铸魂、为国家筑基、为市场建立统一的交易规则。《德国民法典》开启了德国强盛的道路。
《日本民法典》1898年颁布,是明治维新中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民法典》全面学习西方的民法制度,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强国之路。
民法典常常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上升拐点处立下的一座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法典的制订,恰逢其时。
(二)民法典的功能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堪称是民法典功能的九字评语。
固根本,是指稳固国本。民法典第一条规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物权编第五章规定了“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物权编第十一章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等。以上都是对我国根本制度的法律固定。
稳预期,是稳定我们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预期。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民法的法典化意味着我们把市场经济的法律根基筑得更牢,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和信心。
一旦根本稳固、预期稳定,民众便知道自己可以平等地参与自由竞争,竞争得来的果实会得到法律保护,自然能够人人努力,社会达到最大效率,从而有利于国之长远。
(三)民法典的文化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中国民法典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来,从世界法治文明中来,从新中国法治实践中来。
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如,民法典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在中国5000年文明及法律文化中一以贯之,民法典也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内容,作出了诸多倡导性和具体性规定。
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不为一邦一国所私有,当然可以相互借鉴。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比较法上的优秀成果,还吸收了重要国际公约的成熟规则,尤其体现在合同编之中。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我国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如,民法典第533条情事变更规则就来源于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并对其进行了重要完善。该规则对解决疫情中的合同履行障碍问题有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民法典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法律文化,是继受与创新的共同结晶。
四、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学深学透民法典、守法用法做表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其法治理念的强弱、用法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依法治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正因如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重点问题,切实提高学法本领,着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法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切实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从一定意义而言,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员同志守法用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用好民法典,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从三个方面着眼。
秉持原则性。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领导干部在运用民法典过程中,要将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纳入民法典的范围和界限之内,自觉依照民法典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权和法的关系。要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决不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民事权利,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聚焦实践性。民法典来源于实践,是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领导干部要扎实推进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全面发力、准确适用,让纸面上的权利义务规范变成现实中的行为规则、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源头活水,真正把法律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依据民法典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一个个实际案件,做好一次次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法治获得感。
注重创新性。民法典编纂秉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创造性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如考虑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民法典增设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因此,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其创新内容,以创新性思维,结合实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尊严等更高层面的法治需求。民法典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居住权、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相应权益等新权益,规定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高空抛物坠物责任等新责任,维护了人民权益和经济社会秩序。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这些创新内容,以创新性思维,完善立法、执法和法律服务方式方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尊严等更高层面的法治需求,提升民法典贯彻实施效果,让民法典始终携时代之手、与时代同行。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好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重点问题,为运用民法典履职尽责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能力,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